CI实践
以自己的眼睛来发现技术和产业趋势
来源:《竞争情报》2013年秋季号卷首语 作者:缪其浩 日期:2014年01月13日

观察和判断世界技术发展趋势是科技情报的基本任务。人云亦云不难,当然也没什么价值,难点在于如何从起于青萍之末、尚未成“势”的片断信息中判断出潮流和趋势的存在。

回顾近30年的情报工作经历,我感觉国内对技术趋势的发现和传播目前基本上还是被动的,主要是外部推送进来的。其“路线图”大致如下:一是经过专业渠道发出他们的声音,具体方法是行业或咨询公司专家来华讲座;二是走官方路线,在地方政府都很想有所作为的情况下,一些跨国公司可能觉得直接说服政府官员是个捷径;三是媒体通过互联网开道,具体路径比较复杂,其中畅销书常常是很有效的工具。在多数情况下,一种潮流或趋势在中国落地,往往是几种路径的合力所致。

30年前信息技术革命为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社会带来震撼,似乎就始于托夫勒访华,先在专业圈子里发声然后经媒体急剧放大造就组合效应。那次上海的科技情报界在国内充当了一回潮流推手。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算是个成功的案例,我有幸作为初入门者见证了这一事件。但以后一次又一次周而复始,也让我产生了困惑,为什么我们似乎看准了趋势,及时做出了对策,可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始终未能在“下一次”把握住趋势,真正成为弄潮人而不是永远的跟随者?

通过对最近“智慧城市”和“大数据”这两次趋势观察的深度分析,我更加相信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所看到的趋势,实际是别人推送过来的“成品”至多是“半成品”,而不是我们主动寻觅选择、分析思考加上企业和科研部门不断试错得出来的,所以在核心技术上难有什么机会、在产业化应用方面则往往受制于人。

要改变这种定势并不容易。不过从科技情报工作的角度来看,改进的机会肯定是有的。在这里我只谈其中的一个对策,那就是把信息收集的闸门提前。

托夫勒首次来中国的时代我们没有互联网,只得靠他把《第三次浪潮》这本书带进来。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我们可以从网络上获得与国外同步的信息,只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没有用自己的眼睛选择原材料来分析出结论,实际上有关的观点、思路甚至包括术语基本上来自国外的发布,包括研发机构、跨国公司或权威媒体。以我自己观察宏观技术动向为例,由于来访专家并不是一个可控的信息来源,主要还是靠《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等报纸、《财富》、《技术评论》等商业刊物,以及麦肯锡等咨询公司的报告;尽管这样获取的信息比国内媒体报道常常要早几个月,但是拿到的仍然是“制成品”。虽然所谓阴谋之说基本上是无稽之谈,但这里不仅存在时间滞后的问题,更是一种被设置的思维定势。

根据我做的一些案例证明,信息收集前移不仅必要,而且是可能的。由于国外媒体及咨询公司等并非技术动向的原发地,技术研发的“始作俑者”也会发布信息,时间上一般会早得多 ;跨国公司除了技术秘密外,产业发展大动作往往也有前兆可循,例如几家IT巨头在2009年前后相竞收购数据分析企业,这些可观察的信息就比它们公开发布大数据战略要早至少几个月。而且我认为,在具体的技术领域,专业和外语(包括大量技术俚语)达到高水准的情报分析人员还可能在技术博客群中更早地发现技术趋势和动向的端倪;此外人际网络也还有挖掘技术情报的巨大空间,在这些方面科技情报机构的能力目前还有很大差距。

上世纪60年代有位鞠躬尽瘁的县委书记说过,“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其实在发现趋势把握潮流的技术情报分析中,道理也是一样的。

 

更多竞争情报请看:http://www.sinoci.com.cn/?list-532.html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市场决定性下的竞争情报
下一篇:付亮:如何从公司财报中挖情报
  >>发表评论

SMR竞争情报第47期(201312..

如何应对异业竞争;中小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设想;情报信息的深度挖掘;社交媒体改变传统情报搜集;情报分析人员的角色作用;抽...
  
咨询热线:020-22263635 咨询QQ:2427205941/185295658
电话:(86)020-22263376 传真:(86)020-22263218 E-mail:ci@smr.com.cn
地址:广州市环市东路334号市政中环大厦17楼 邮编:510080
广州赛立信商业征信有限公司 sinoci.com.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10229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626号